-
- 医院新闻
-
- 密玉—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
- 作者: 来源: 发布日期:2013-03-26 00:00:00 点击次数:100
-
河南人,习惯了南阳的独山玉,听多了新疆的和田玉,提起密玉就算郑州人也多摇头不知。不过,有一件事情可能有人听过。1960年,新密曾经发现过一块高1.28米﹑重1.35吨的大玉,后被雕刻成“中国健儿登上珠穆朗玛峰”从而被周总理誉为“国宝”。
前不久,我下了决心抛开一切去了趟新密,从而近距离感受密玉文化。在北密新路有不少玉器店,辽宁的岫玉、阿富汗白玉、缅甸翡翠等等,品种很多,密玉就这样被淹没其中。密玉以绿色为上,夹有红、黑、白等色,绿不如翡翠,白不如和田,储存量不如独山,所以就显得有点孤落。玉器店里,密玉的雕刻多以菩萨、西游场景、白菜为主题,我不懂玉,但当时还是有种“匠气过重、灵气不足”的感觉。
走进一家玉器厂,“轰隆隆”的巨大声音一下子涌了出来,耳朵猛然地面对巨变有点不知所措。玉器的历史源源流长,几千年后,现代的玉雕人依然在传承着历史,传承着古代的玉雕工具,在水凳前雕琢打磨。房间里沿着墙壁都是工人在工作,每人一个凳子,面前是一汪水池,水池上方是刻玉的工具。玉石就这样泡在泛白的水里,工人一手托玉,一手拿起纤细却坚硬的比针略粗一点的工具在玉上雕刻。雕刻的地方,细细的流水滑过。听工人讲,新密的玉石硬度为7,一般他们是用硬度更大的金刚石作为雕刻工具。细水流经雕刻处,是为了防止玉石雕刻中局部温度过高发生断裂。就这样,每名工人在昏暗的灯光下,眯着眼睛专注在玉石上。外面的世界和他们无关,眼前的陌生人和他们无关,高雅的情趣也与他们无关,唯一有关的是他们要雕玉来养家糊口。他们思考的地方很少,因为每块玉上都有老师用毛笔画过的图案,他们只用照着图案雕刻,一般要返工五六回直到老师满意就可以了。
在一个稍微安静的房间里,一位玉石业里的河南省民间工艺大师正在密玉上画图,地上放着很多刚从山上挖下来的密玉。白色的灰尘蒙在表面,掩盖了玉石本来的绿色。几十名工人等着这位大师出好图以后雕刻。
大师告诉我:“密玉储存量不大,从建国前后挖到八几年,已经基本上枯竭了。后来,密玉的价格不断攀升到500元/千克。 但是好玉太少了,我从一车上也难挑选出来三四块儿。”
原来,密玉一直不被外人所知,有几个方面的原因。最主要原因是,密玉产量太少,开发了四五十年还不被大家所知,但已经枯竭,不象和田玉已经开采了几千年了。其次,密玉的质地属于中上等,但算不得上品。另外,密玉宣传少,大家经营分散,也不象南阳的市场做得那么大。
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这让这些玉器从业人员很尴尬。今天的玉石雕完,明天要面临失业?
临走时,有位雕玉者说:“过年了,我不再雕大件的作品了。”
我很好奇:“为啥?”
他很无奈:“我是计件工,一件玉器完成才给工资。你说,一大件玉器雕下来要一年,我这一年的生活费咋办?
上一篇:筑牢防线 实战演练 --------示范区疫情防控演练在我院举行
下一篇:让我们的形象更美好